鹿肉味甘,性溫。能益氣血,補(bǔ)虛羸,補(bǔ)腎益精。鹿肉不宜與雉雞、魚蝦、蒲白同食,癌病患者不宜與魚蝦同食。
1、鹿肉與鲇魚不可同食。影響營養(yǎng)素的吸收。陶宏景曰:“鲇魚不可合鹿肉食,令人筋甲縮。”鲇魚含有豐富的酶類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(zhì),而鹿肉中的某些酶類和激素,易與之發(fā)生不良的生化反應(yīng),不利于身體健康,甚至?xí)绊懙街車窠?jīng)系統(tǒng),以致筋甲縮。
2、鹿肉與鮑魚不可同食:會產(chǎn)生不利人體物質(zhì)。《飲膳正要》中記載:“鹿肉不可與鮑魚同食。”鮑魚性味甘平,無毒,具有開胃、下膀胱水之功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鹿肉不可同雉肉、菰蒲、鮑魚、蝦食,發(fā)惡瘡。”從食物藥性來看,與鹿肉并不相背。但從食品生化角度考慮,鹿肉不宜與鮑魚同食。
3、鹿肉與野雞不可同食。蘇頌說:“能動痼疾,不可合野雞、野豬肉食,令人生癩。”野雞肉酸而微寒。《日用本草》記載:“雉性平,微毒,秋冬益,春夏毒,有痢人不可食。”李時(shí)珍曰:“春夏不可食者,為其食蟲蚊,有毒也。”鹿肉甘溫補(bǔ)陽,與野雞的食物藥性相克。另外,二者同食后會產(chǎn)生某些生化反應(yīng),對健康不利。
4、鹿肉與蒲白不可同食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“鹿肉不可合蒲白作羹,食之發(fā)惡瘡。”蒲,又名香蒲,生長于池澤之中,春天的時(shí)候發(fā)芽生長,其莖白嫩,并可以食用,可以作羹,亦可蒸食,味道十分鮮美。蒲白性寒,味甘,具有去燥熱、利小便、止消渴之功效,可治口中糜爛,乃涼性之物;鹿肉甘溫,從食物藥性來看,二者的性味、功效有所不合,一般不宜同食。